湖北嘉鱼县发展蔬菜产业,助农增产增收 菜农叶祥松的三次转变

11-08 11:04  

图为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

陈红菊摄(人民视觉)

晨间,阳光明媚,虽已立冬,仍有暖意。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个头饱满的甘蓝从叶片中探出了头,满目碧绿,长势喜人。57岁的菜农叶祥松正在地里忙活,砍菜、去叶……不一会儿,圆滚滚的甘蓝就装满了两箩筐。

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详细询问蔬菜品种、种植技术、销售等情况。叶祥松说起来依然激动:“我们要铆足干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作为种菜“老把式”,叶祥松对过去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当时地里种棉花,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他说。

后来,看一些村民种辣椒、番茄、白菜,收入不错,叶祥松也动了心,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转变——转品种。

叶祥松学着别人种了11亩菜,各品种都有,可是种类多了,需要花费的精力也更多,“一年辛苦下来,感觉产量也不多,钱也没多挣。”

种菜时间长了,叶祥松慢慢摸出门道:如果单种甘蓝,每年9月份移栽,3个月左右就能成熟,一亩产量有8000斤左右,收益会更大。

下定决心,叶祥松开始第二次转变——转方式,他将自己种植的其他应季蔬菜全部换成甘蓝。

然而,受到天气、产量、上市时间等因素影响,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叶祥松种植的甘蓝虽然产量大了,但没有销路、不了解市场,能卖上好价钱的年份并不多。

好在县里成立了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又成立了联农带农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的蔬菜种子、菜苗和化肥价格比市场价低20%,还能帮菜农集中售卖蔬菜。

叶祥松的第三次转变水到渠成——转销路。

“我只要把甘蓝种好,就可以按协议收购价卖给合作社,不用自己去卖,种菜的底气更足了。”叶祥松说。

三次转变的背后,良种、良技、良法不断帮叶祥松把菜种得更好、卖得更多。

早些年,市场上约90%的甘蓝种子靠进口,供不应求。“那时为了抢购种子,凌晨两三点就要去排队,去晚了就没有。”叶祥松回忆。

经过10年联合攻关,农业专家在嘉鱼县选育了甘蓝新品种“思特丹”,打破了进口依赖。“新品种质量好,口感好、能耐寒、防裂球、保鲜久,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叶祥松说。目前,“思特丹”甘蓝在嘉鱼县种植近10万亩,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

种得好,还要卖得俏。抓产品认证、品牌提升,才能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镇上成立蔬菜营销协会,发展127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多个蔬菜商标。“嘉鱼甘蓝”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以前我们的蔬菜主要卖到武汉,有了品牌后,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叶祥松说。

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如今的嘉鱼县,露地蔬菜、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三大板块年产量约127万吨,产值超40亿元。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32元,增幅达7.8%。

临近中午,阳光灿烂。叶祥松放下手头的活歇一歇,抬眼望去,成片的甘蓝也沐着金光。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吴 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31/202411/ca84c1ae5e783fb7f0adbca94b3f7e2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