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深挖科教创新资源优势 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04-20 09:58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金山(左二)与其团队进行技术交流,该团队的先进金属材料精确热成型技术已落地转化。 邹 艺摄

以深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契机,陕西日前再次打出“组合拳”,通过一系列明晰、明确科技成果权益和统筹利用科技经费资源等激励性措施,着力破解困扰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力促当地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加速裂变,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续航。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告诉记者,将加力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见效成势,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抓典型示范、抓政策引领、抓项目孵化。在总结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陕西专门制定了《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计划2022年到2024年期间推动全省高等院校转化不少于1000项科技成果,培育不少于1000人专门从事创业指导、技术转移的人才队伍,创办领办不少于1000家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一项改革是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旨在破解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敢转”难题。在管理部门方面,陕西此次明确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管理职务科技成果,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处置方式方面,明确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由高等院校自主决定,不审批、不备案,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第二项改革是实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旨在破解“不想转”难题。在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方面,陕西此次提出鼓励各高等院校建立符合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特点的专门人才评价制度,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破除“四唯”等倾向。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成长路径,鼓励各高等院校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的,优先予以支持。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表示,在高校当前的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在年终考核、绩效奖励中也处于“弱势”。该校在改革中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序列,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单设条件、单列指标、单独评审,2022年度职称评审中已有6人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序列的高级职称。

第三项改革是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旨在破解“缺钱转”难题。据悉,横向科研项目是相对纵向科研项目而言的,来源相对较广、较易获得,但其结余经费往往成为不便使用的“死账”。投资企业和创投机构希望成果完成人不仅以技术入股,还能有现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陕西此次提出,对科研人员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与学校约定一定分配比例,其中科研人员占比不低于90%。

去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黄廷林的科研团队与合作方共同出资在西咸新区注册成立一家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团队技术入股占比35%。他说,团队有部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闲置,根据最新改革举措,可将其中200万元经费由学校账户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资后团队在公司的持股占比升至45.8%,对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形成直接激励。

陕西提出,鼓励引导各类人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提升其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我们将实现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推广‘三项改革’试点全覆盖,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孙科说。

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赵跃主要从事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等研究,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创办公司,是他这几年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三项改革”有助于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将案头的论文转化为现实中的产品。“秦创原为创业者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三项改革’试点如同及时雨,为我们高校科研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赵跃说。

陕西省省长赵一德表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是发挥陕西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畅通产学研用链条的有效路径。要不断加强研发模式、转化模式、融资模式和人才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204/05d041ee723fb71f80a45682bf4fd48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