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上有一处奇特的的地质奇观,叫札达土林。札达土林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札达土林总面积约2464平方千米,从西北到东南,海拔大约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千米,宽达45千米。其貌似北方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札达土林发育最好的部分是以托林镇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面积约为888平方千米。这里方圆近几百平方千米的土林内满是高低错落的“林木”,形态各异的“岩土树木”高达数十米,有的陡峭挺拔如宝剑竖立,有的雄阔敦实似宝塔耸立,也有的呈起起伏伏、错落有致之状。
对于札达土林的成因,科学家们进行了严密而谨慎的考证,并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土林变迁图:在245万年至6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的山系之间,存在着一个面积达7万平方千米的外流淡水湖盆。两大山区的河流不断汇入湖盆中,河流携带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黏土在湖中堆积。
从200万年前起,高原整体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样的高度差使得古札达湖盆的湖水急速外泻而最终干涸。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变得稀疏,同时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切,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而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水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带走了破碎脆弱的部分,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则被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
由于这里的土体形态和古堡十分相像,因此也被称作“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土体被剥离开崖壁,成为孤立的土柱、土塔,众多的柱、塔如林中树木,于是便成为了著名的土林。
札达土林因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因此它的存在为科学家们研究高原隆起提供了最直观的大自然实验室。那些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能帮助科学家们如抽丝剥茧般分析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