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水车、风车、踩耙、木犁……这些早已经退出我们生活的农耕用具,被收拾齐整,静静地挂在墙上,在展示过往岁月的同时,也一下子打开了我们记忆的闸门。
4月12日,走进嘉鱼县渡普镇孔庆川的农耕博物馆,那些琳琅满目的陈列品,一下子勾起了所有人的乡愁记忆。
孔庆川是渡普镇文化站站长,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8年。多年基层的文化传播工作经历,他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前进下,民族的农耕文化、乡村的艰苦朴素、农民的勤劳智慧等乡愁元素,正在逐渐被掩盖,让他感到深深的痛惜。
“这些用具是我们当年生活的必需,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帮手,更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不屈的精神。”孔庆川说。随着科技的发达,当年这些生活的必需品逐渐退出当下人们的视线,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任何记忆。“这是不正常的。这些东西所承载的乡愁与艰苦奋斗精神,不能被忘记,而应该被发扬。”
基于这些考虑,孔庆川于2018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开始抢救性收藏这些被农村人遗弃的农耕用具。因为本就是农村长大的,又多年在基层工作,孔庆川的收藏工作还算顺利。至今,他已经收藏了2600多件藏品。
“藏品涵盖三大类。一种是红色文化记忆,这一类主要是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书籍、徽章及有红色印记的日用品。一种是电器兴起时的电视机、录音机这些。最多的还是农耕用具,基本上占了总体收藏的三分之二。”孔庆川介绍。
搞收藏耗费时间都不说,主要是耗钱。截止目前,孔庆川初步估计,自己干收藏投入进去的资金超过百万。这些钱,大部分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给的。“我儿子支持我搞这个事情,每年回来,他都会到这里面看看,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孔庆川笑着说:“这证明年轻人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乡愁的记忆。”
如今,孔庆川的农耕博物馆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打卡地,周末休闲时光,很多人都会带着孩子去体验一下过去生活的朴素,回忆一下儿时的艰辛,寻找心底的一份乡愁。当地文化部门也开始关注孔庆川的博物馆,对他的农耕博物馆给予肯定,并纳入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的一部分。
“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就有更多的人来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那么,我的农耕博物馆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孔庆川说。(雷平 春秋)
来源:云上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