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04-13 09: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这说明,制造业竞争力问题不仅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且是短期的政策关注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影响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在长期上则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兼有短期和长期的重要性。

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今年政策的关注点,还说明我国更加重视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传统竞争力不断弱化、新的竞争力亟待培育等问题。培育并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制造业竞争力来源于多个方面,主要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来自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力,比如,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石、石油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等;第二层级是来自生产效率的优势,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生产效率高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层级是来自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很多传统工业强国基于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可以形成许多其他国家难以掌握的生产工艺等;第四层级是来自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发达国家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他国家不掌握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专利等形成体系化的竞争力。

要判断哪些是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对于这一竞争力,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容易模仿和赶超。在上述制造业竞争力的四个层级中,第一层级的优势最不稳固,最容易被模仿或赶超。这是因为多数自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一国不太容易形成垄断性优势。第二层级的规模和效率优势也较易被模仿,不少国家虽然难以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配套优势,但可以集中力量专注发展少数产业,从而形成生产效率上的追赶。相比较而言,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优势不易确立,可一旦形成了优势,其他国家就难以模仿或者赶超,因而也更为长久和稳固。

目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上以第二层级为主,正在向第三和第四层级攀升。很多发达国家基于长期的工业化积淀,掌握了不少高端生产工艺,并且享有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全面突破这些优势形成的壁垒,短期内难度很大,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需关注以下重点问题。

一是要把握好规模和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呈现为规模扩张型模式,超大的规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进一步的配套优势,但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看到规模和竞争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很多产业甚至是高技术产业,如果各地一哄而上,规模扩张过快,就可能形成高技术低效益、“赔本赚吆喝”的情形。因此,形成各个地方错位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达到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要把握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传统制造业属于低端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只有新兴制造业、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才是高端产业。实际上,许多传统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升级价值与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同时,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的规模与需求都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地方都挤在这些竞争激烈的“赛道”上,那么最终的效益并不一定比着力发展传统产业好。所以,如何发展适宜本地资源禀赋的制造业,是各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但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人才短缺的情况。总体而言,大量就业人员“重服务业轻制造业”、不愿进工厂的偏好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开展教育培训和营造崇尚实业的文化氛围外,还要尽可能地提高制造业的效益水平并相应提高劳动报酬水平,让制造业的报酬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产业,这是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204/420e1442f5ae2e5d2ee1a93ce644c1d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