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降准有何考量?

12-07 14:55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夏宾)距离中国高层提及“适时降准”后的第三天,中国央行就正式出手: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央行降准背后有何考量?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直言,本次降准深刻体现了复杂境内外局势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三大特征。一是以我为主、松紧适度。二是统筹兼顾、目光长远。三是预调微调、坚决果敢。

他认为,本次降准从预期引导到政策宣布,决策迅速,行动果断,表明中国货币当局对当前局势判断具有深刻共识,对未来政策空间的有效运用具有清晰谋划,对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具有充足准备。

“选择在当前时点进行降准,体现了货币政策做好跨周期调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降准可以释放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通常用于经济压力较大的时候。

疫情暴发之后的恢复期撞上了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潮,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今年中国经济在保持平稳前行的同时,也确实遇上了转型调整的压力。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进入三季度后,由于疫情多地反复、洪涝灾害频发、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楼市迅速降温等多因素叠加,经济景气度明显下降,下行压力显著增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背景下,各界对四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期也较为负面,普遍预计经济增速或将继续下行。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一环,为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需要货币政策继续发力。”梁斯说。

在温彬看来,此次降准符合市场主体所需。虽然在国家系列保供稳价政策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涨价势头基本被遏制,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以制造业PMI指数代表的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但小型企业复苏基础仍然不稳固,其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对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仍有需求。“此次降准便体现了宏观政策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所展开,是货币政策加大对企业纾困的具体体现。”

降准的直接效果是为市场提供资金。据央行方面透露,此次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对于降准想要达到的目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则给出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全面降准是否会改变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宽松时代要来了吗?

“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上述负责人指出,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降准已属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不会带来大水漫灌效应,既不会带动信贷、社融增速大幅冲高,也不会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攀升。

温彬还特别提到,不宜盲目地对中美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比较,中国经济先于美国经济复苏,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决定着货币政策也具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未来,中国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兼顾内外平衡,继续利用结构性和直达性政策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112/8d2d372ab40812cfce6f611a8517356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