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河”的微笑 ——湖北推进长江大保护回眸

09-15 17:35  

长江武汉段阳逻港附近水域百舸争流

实施长江大保护4年多来,湖北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持续发力“双十”工程,以雷霆之势破解“化工围江”,加快发展“光芯屏端网”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GDP考评体系,高质量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荡气回肠的《长江之歌》,唱出了亿万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深情眷念。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屡禁不止,“化工围江”愈演愈烈,黑臭污水直排长江……不堪重负的“母亲河”在哭泣!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发出了长江大保护的最强音。

坐拥最长长江岸线,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湖北责无旁贷。4年多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持续发力,推动湖北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湖北境内长江监测断面

重泛清波

“好多江豚哟!” 8月19日中午,武汉市民吴先生路过长江武金堤张家咀江边时,惊奇地发现江面上约有十几头江豚追吃着小鱼。上世纪50年代场景重现,视频上网后引来近百万人次围观。

在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看来,这与近几年的长江大保护以及今年起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密切相关,由于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缓水区小鱼多了,吸引了江豚前来捕食。

长江水质的变化,有数据为证。2020年1月至6月,全省国考水质优良断面为99个,占比86.8%,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东湖、通顺河水质达到40年来最好水平。

为此,沿江不少市县壮士断腕,付出沉重代价。2016年11月以来,仅化工大市宜昌累计淘汰沿江落后化工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完成搬迁或转产11家,以致2017年该市GDP增速大幅下滑。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61家,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得到国务院高度评价。

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一片50亩的江滩绿地格外显眼。“原本这里已拟定为建设用地,现在为修复长江岸线,调整为绿化用地。”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刘新平说。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沿岸森林、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是关键。2018年,我省启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三年行动,复绿废弃码头、搬迁企业等,仅去年就造林绿化50多万亩。2019年,我省湿地率较3年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1.6%。

为缓解坝库电站截留给下游带来的不良影响,长江委与省水利厅科学决策,实施生态流量泄放,236座大中型水库和1500多座小水电站常年向河道补水,曾经断流的府澴河、汉北河,如今水清林绿。

近几年,湖北推进气水土协同治理,蓝天、碧水、净土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武汉江滩、黄冈遗爱湖、荆门莫愁湖等一批城市江滩内湖,治理后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今年1-7月,全省13个国考城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平均优良天数占比90.2%,同比提升13.8个百分点。

一江两岸,绿意盈盈,江河湖库,碧水清清,湖北用看得见的实效,兑现着对母亲河的誓言。

绿色发展倒逼产业加速升级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

治沉疴须用猛药。摒弃以“金”换“铁”、以“玉”换“石”的短视思维,湖北认放出“双十”大招——

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湖北长江干线上拆除、关停、取缔非法码头1200多个,腾退岸线149.8公里,新建、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828座,咸宁、荆州、襄阳获批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全省共54家矿山企业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并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名列全国第7。

今年4月,随着一声巨响,一座破产5年、黄冈最大的“僵尸船厂”最终拆除,黄冈长江干流岸线上违规利用项目全面清零。此前,欠债1.6亿元、债权人100多个的鄂州江燕船厂被拆除,恢复长江岸线320米。

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目前,十大战略性举措91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5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4.6%。

创新为魂,新兴产业强力聚蓄湖北发展新动能。武汉光谷东,长8公里、总投资超4000亿元的左岭大道,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等名企勾勒出“光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加上落子东西湖区的京东方,国内显示面板“三强”会师武汉并全部投产。

全流程5G智能制造生产线、商用100G硅光收发芯片、9纳米光刻机试验样机……武汉全力打造“光芯屏端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襄阳2019年投产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11个,新增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生产线130条、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0家。黄石推进“百企技改”工程,钢铁、铜、水泥、铝型材等产业加快转型,目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黄石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

“育新”不忘“改旧”。51个省级重点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武钢爆破拆除焦化公司7号、8号焦炉,新上马9号、10号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等一批重点项目,“花园工厂”雏形渐现。借搬迁之机,三宁化工公司关停低效高污染的尿素厂,投资100亿元新建60万吨乙二醇项目,建成生产技术全球一流的5G智慧工厂。

从“化工锁江”到“创新赛跑”,武汉从“钢的城”到“硅的城”,我省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攀升。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保持下降态势,去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5∶41.8∶49.7优化为8.3∶41.7∶50.0。

全方位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

长江大保护“辩证法”,关键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全方位构建长效机制。

源头发力,规划先行。2017年,省委、省政府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1+5+N”系列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绿色空间。

破立结合,最严立法,治水、治气、治土、治江。着眼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连续三年地方立法,重典治污。为生态环境划下不能逾越的红线,防治污染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2017年,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河湖长制,探索水生态治理新路径。省主要领导挂帅,担任长江湖北段第一总河长。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警长。

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环境责任审计,对生态负债终身追责。2017年以来,全省200多名干部因生态环境损害被省委省政府严肃问责,其中包括厅级干部近30人。

据悉,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批成为第三批国家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试点,截至去年底,完成投资34.63亿元,开工项目56个。全省已有85个县区初步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鄂州率先开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处负责人介绍,今年省长江办围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九大方面,系统谋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528个,计划总投资3067.7亿元。积极推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三峡集团等大型央企开展政企合作,参与长江大保护项目148个,项目总投资2111.7亿元;推动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政银合作,授信支持长江大保护项目103个,授信额度1762.4亿元,发放贷款430.9亿元。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曲绿意盎然的新时代“长江之歌”,正在荆楚大地强劲奏响。

坚守新发展理念,保护母亲河,让家园更绿更美,湖北笃定前行!

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009/a62401e8b80b10f66f8657e808eee1e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