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内外一流 实施突破性举措我省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
湖北打响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发令枪”。5月13日,我省印发《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30条重点攻坚任务和硬措施,推动我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措施》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3个部分共30条,紧扣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精准推动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政策再完善,形成湖北营商环境特色品牌。
政务环境方面,推行“一网通办”推广“一事联办”;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武汉、襄阳、宜昌市区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目前的100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
市场环境方面,实行企业开办“210”标准,即开办2个环节、1天内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所有涉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证照分离”;确保清单之外无政府定价收费;压缩水电气报装办理时间等。
法治环境方面,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100%兑现、履约;确保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90%以上等。
据介绍,《措施》瞄准最高标准,全面借鉴学习国际国内前沿城市成熟的改革创新做法,在制定工作任务、设定量化目标时坚持对标国内最高标准予以吸纳借鉴或复制推广;瞄准短板弱项,直面我省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为强化政策落地落实,我省将国评18项指标分解落实,层层压实责任,月调度、季督办、年评价;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大力弘扬服务市场主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今年,我省将评价范围扩展到县市区,实现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专家认为,《措施》既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的需要,也是我省推动湖北疫后重振的重要行动,体现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将为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形成重要的体制支撑。(李剑军、彭峰)
相关阅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远之举——优化营商环境“30条”出台的背后
5月13日,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我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打赢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任务繁重艰巨,为何此时出台这项重磅之举?5月14日,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此作了解读。
三个“迫切需要”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要素聚集力的重要标尺。当前,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营商环境的竞争。
营商环境事关政府治理,事关高质量发展,事关疫后重振。省委省政府认为,制定出台《措施》主要出于三点考虑——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落实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的迫切需要。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关键在于把政策机遇转化为重大发展机遇、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措施》瞄准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对接国家一揽子政策,让更多市场主体在分享政策红利中实现更好发展。
推动湖北疫后重振的迫切需要。湖北受疫情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疫后重振任务繁重。化解疫情冲击,必须系统性重构营商环境,解决复工复产、复市复业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环境的重构推动经济的重振。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重磅举动,特别强化一线“获得感”: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让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
靶向发力三大关键领域
“审批难”“玻璃门”“新官不理旧事”……
针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措施》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细读《措施》、了解背后的过程,鲜明的特点扑面而来——
认真深入调查。据介绍,为了制定相关政策,我省派员专程赴上海、北京等地学习,深入对方基层与审批单位、窗口人员及企业、群众广泛交流,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调研工作。形成初步意见后,先后两次征求意见,沟通协商具体措施和量化指标。
瞄准最高标准。《措施》全面借鉴学习国际国内前沿城市成熟的改革创新做法,在制定工作任务、设定量化目标时坚持对标国内最高标准予以吸纳借鉴或复制推广。如企业开办方面,企业开办2个环节、1天内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的“210标准”,极大提高了企业注册便利度。
据介绍,《措施》中充分吸收了江苏“不见面审批”、深圳“秒办秒批”等做法,结合实际提出了依托“一张网”“鄂汇办”等平台提供用水用气报装“不见面”服务等硬措施。
瞄准短板弱项。系列改革举措,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如针对“一网通办”应通未通、数据汇聚难、治理难、共享难、应用不够的问题,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广“一事联办”、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快企业电子身份应用4条举措。
再比如,针对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审批部门多、时间长这一企业群众的痛点,整合优化水电气报装外线施工办理程序,建立“一表申请、并联审批、同步办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机制。
瞄准落实落地。好政策如何落实落地?据介绍,在市州营商环境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今年评价范围扩展到县市区,实现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同时,建立检查通报、问题整改机制,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检验”工作闭环。
根据安排,省直相关部门及各地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同时,始终瞄准省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对标一流,持续发力,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库动态“升级迭代”,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高地、创新高地。(李剑军)
相关阅读:让营商环境成为湖北的金字招牌【编者按】
我省召开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打响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今日本报推出“沈正言”文章,全面解读大会精神,号召全省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之一,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确定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要求湖北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按下“重启键”,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按下“快进键”之时,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省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政治担当,以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的目标追求,打响了我省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
实现疫后重振、推进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就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举全省之力打一场营商环境建设攻坚战、持久战,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之一,必将为打好打赢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注入更强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养不竭的水源,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商贾毕集,帆樯满江”,历史上的湖北,有着悠久深厚的重商亲商、兴商聚商传统。明清时期开始,武汉就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大码头打开了商贸流通大市场,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开放包容的心态胸怀,塑造了近代大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繁盛景象。
深入到发展的现实,我们则必须正视,营商环境是湖北发展中必须补上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我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创新举措,营商环境总体持续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针对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等问题,以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相继出台“财税支持17条”“支持中小微企业18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0条”等政策措施。但跟先进地区相比,与企业的期盼相比,与国际国内一流的标准相比,湖北在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地区间的发展竞争,已经由简单拼政策优惠、拼资源储备、拼成本低廉的阶段进入到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的阶段。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最持久的发展优势,成为地区发展竞争中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审视当前,国际疫情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风险、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尤其需要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可持续、可信赖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稳住经济基本盘。
着眼长远,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是一时应急的权宜之计,而是长久深远的利企利民之策。
企业兴则经济兴。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也是招商、安商、稳商的关键时期,是各级党委政府赢得企业信任、激发市场活力、更好打造服务企业“店小二”形象的窗口期,也是增强地方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机遇期。
优化营商环境,要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确立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类市场主体“用脚投票”的现实告诉我们,营商环境是“比”出来的,不单要纵向比、跟自己比,更要横向比、跟别人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为敏锐,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流动都是“择木而栖”,哪里营商环境更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只有在比较中做到更好,才能形成营商环境的高地,形成集聚各类要素的强大“引力场”。
优化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决不能有“差不多”“慢慢来”的思维,而是要清醒认识差距,不断超越自我,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再发力、再提速。
优化营商环境,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当前,全国各地都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局面。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本来就有差距,疫情冲击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还放不开手、迈不开步,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我们必须始终以“更好”为追求,不自我设限、自我满足,主动自我加压、自我倒逼,“快马加鞭”,下好先手棋,在营商环境的激烈竞争中确立起自身的比较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要不断深化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优化营商环境目标中的每一个“最”字,无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讲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改革越深入、越彻底,就越有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关键要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敢于破除利益藩篱,敢于打破坛坛罐罐,啃下“硬骨头”,以钉钉子精神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坚持问题导向,要让问题成为改革的靶向。全面梳理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拿出整改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加快补齐短板、补强弱项。
——坚持需求导向,要从“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要什么给什么”。市场主体期待什么,营商环境就要着力提供什么。企业有什么困难、群众有什么急盼,要看得见、听得进,读得懂。对企业需求反应迅速,让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精准对接企业,让企业在渡过难关、加快发展中找得到、用得上。
——坚持目标导向,要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对标一流,瞄准一流,才能创造一流。主动对标国际一流、世界银行标准和国际惯例,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对照国家优化营商环境18项评价指标,逐条逐项比照分析,一项一项抓改进,不断提升整体营商环境质量。
——坚持结果导向,要把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作为“硬指标”。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强化“用户意识”,注重“用户体验”,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以抓铁有痕的力度狠抓政策落地,实实在在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要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不少企业面临发展难题和困境,正是在市场格外需要信心、企业特别需要温暖的时候。“患难见真情”,在艰难时期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带给市场的正面效应,为各类市场主体注入的发展信心,会远远超过平时。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为标准,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帮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快发展。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贴切比喻和生动要求。有呼必应,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眼睛亮、反应快、手脚勤,热情、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发展、担当作为,这是“有为”;无事不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不干涉企业正常经营,不增加企业负担,在法律框架下、市场规则中给予企业更加充分的经营自由,这是“无为”,“无为”也是“有为”,“无为”也是支持。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全面辩证地理解这八个字,本质上就是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既不能“勾肩搭背”,也不能“形同陌路”,对企业既要热情真诚、周到贴心,又要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只有“亲”与“清”都到位,营商环境才能既有温度,又有底线,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安心、更有恒心。
营商环境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好环境是“干”出来的,真抓实干、一抓到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湖北的突出特色、金字招牌,成为企业青睐湖北、选择湖北的主要因素,为推动疫后重振、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沈正言)